文化育人∣探索“三三制”体系,筑牢文化育人根基 ——财经学院文化育人案例

发布者:张锦发布时间:2022-09-01浏览次数:350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职场沟通——普通话》课堂上,同学们跟着刘莹老师深情朗读着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感受语言的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立德树人贯穿在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持续探索新形势下高质量推进文化育人新方法新途径,构建了以“育人队伍引导能力、学生自主发展空间、文化协同育人环境”等三个要素为着力点,以“隐性育人法、‘场’式育人法、生活养成法”等三种方法为实现路径的“三三制”文化育人体系,努力让校园更具文化气息,让文化发挥更大育人功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牢牢把握“三个要素”,高质量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随着时代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决定了文化育人的方法与实践路径必须聚焦重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对此,财经学院在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文化育人“三个要素”,将文化育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努力做到既协同“育人队伍”“学生群体”“育人环境”多个主体,又充分发挥不同主体优势,让文化育人更“聚焦”、更“现代”、更“暖心”。

1.提升育人队伍引导能力,弘扬主流价值,让文化育人更“聚焦”

教育者是文化育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是教育计划、要求的贯彻落实与执行者,在文化育人活动中承担着引导大生价值观发展的重要使命。财经学院非常注重育人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水平,强调各方力量之间要齐心协力、层层分工,聚焦文化育人重点,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具体来说,学院鼓励各育人主体将弘扬主流价值落实到教材、课堂、精神文化产品等各个层面。学院领导班子利用活动讲话、学生座谈、走访寝室等形式传递主流思想;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养,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技能等方面培训,提升教师文化育人能力,同时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价值观念,如《职场沟通——普通话》这门课程让大家在体会普通话和规范字的魅力、欣赏经典诗文的永恒之美过程中,增强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组织每周召开至少一次辅导员例会,在交流和分享中吸取文化育人经验和教训;辅导员定期召开班委例会,及时传达正确的主流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骨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重温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等。通过各项措施将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力,与文化育人活动成效、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联起来,形成多方位的育人平台,确保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创新传播形式,让文化育人更“现代”

大学生是文化育人的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文化育人活动的成效最终要在大学生的素质发展中得到体现,在文化育人活动中,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越强,文化自信水平越高。对此,财经学院注重学生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给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良好空间,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扩大文化育人实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文化育人形式紧跟潮流。

2022年“五月的花海”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中,学生自行排练并创新表演形式,通过现场书信朗读还原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徐旭与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感,朗诵节目《金孔雀》荣获“一等奖”,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在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中,学生在校园广场自主开展“防艾嘉年华”“青春无艾,志愿有我”宣誓等系列活动,同时开展了“防艾演讲”“防艾手抄报”活动,通过线上直播和投票、线下签名相结合的形式,倡导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普及了艾滋病基础知识,消除了学生对艾滋病的误解;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在中秋节之际组织摄影竞赛,通过线上晒图比拼最美的“月亮”,分享自己与亲人的欢乐瞬间,集中进行观影活动,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3.优化文化协同育人环境,打造特色活动,让文化育人更“暖心”

环境作为文化育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网络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广泛,财经学院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同时根据学院情况组织特色系列活动,让文化育人环境更贴近学生心灵,充分发挥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在网络文化环境营造中,学院积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1+2+X”宣传分队,即由“1”个新媒体中心、“2”个学生会部门(新闻部+影像部)、“X”个班级宣传委员共同组建的宣传队伍,利用专业团队、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打造网络文化精品,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学院专业老师鲁梦琪牵头指导,新闻部主要负责重大活动、专题的采访撰写,影像部负责活动摄影摄像及后期剪辑。为提高学生写作、摄影水平,老师专门组织开展了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媒体编辑与运营等5次培训,同时鼓励各班宣传委员广泛参与。

学院新媒体中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投票等各种形式,重磅推出多项文化育人典型专题。如对优秀教师和辅导员团队分别进行采访拍摄,推出我心目中的教师”“我心目中的辅导员等系列专题,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通过开设青年之声FM”专栏,在学生中征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雷锋日志》等经典文章朗诵作品,邀请助学金获得者朗读自己书写的“助学金,我想对你说”信件,让大家通过声音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组织“防艾手抄报”投票、“寻找武城最美微笑”微视频线上投票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文化育人的质量和实效。

二、努力用好“三种方法”,全方位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文化育人强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化人、影响人,具有隐蔽性;强调以文化场力的方式影响人,具有场域性;强调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养成,具有生活实践性。根据文化育人的三种特性,财经学院在抓好“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努力用好隐性育人法、“场”式育人法、生活养成法等三种科学育人方法,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1.利用隐性育人法,通过文化载体渗透主流文化价值

隐性育人法就是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于大学生文化活动、日常文化生活或其所处的校园文化环境载体之中,并通过这些文化载体,增强大学生的现实体验,发挥文化的价值渗透、陶冶情操和精神激励作用。

在财经实训大楼,处处张贴各类图片和标语,如教室后面墙上,贴着“新时代!你将创造什么?”“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等标语;205教室门外空墙上展示着历年比赛获奖合影;走廊墙上贴着各类宣传海报等。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载体,学院集声音、形象、艺术美感于一体,积极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愉悦欣赏的情绪体验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营造文明、民主、和谐、向上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置身其中,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受到同化。

2.注重“场”式育人法,汲取精神力量营造“文化场”

当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时,它是以的形式存在的,学校作为一种文化组织,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场,即由学风和教风,校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舆论氛围等文化因素共同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作为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能,时时影响着每一位校园师生,这种精神力量即是文化的场力


财经学院作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学院文化场”也以一种综合场力的形式释放能量、施教于人。因此,财经学院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场”,利用“学院文化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大学精神,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精神激励、自省自悟和行为约束,最终以自身独特“文化场”的综合“场力”整体育人。

在学院一直倡导的“周一职业装日”中,财经学子们周一统一穿着学院专门定制的职业装,给自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同时也给新的一周赋予满满的仪式感,那句“财经财经,行业精英”的口号,在这种仪式氛围中凸显得更加亮眼;通过举行升旗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期末诚信应考、防范金融风险、国家安全知识、感恩励志助学等各类主题班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加学生对学校各项规章的理解,营造学院良好的班风学风;开展“榜样的力量”系列采访活动,对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获得者进行专题采访拍摄,通过典型示范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大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形成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

3.运用生活养成法,将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

生活养成法,是指教育者把养成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财经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获得切身感受。


如学院组织各团支部开展“光盘行动”,希望大家养成节约粮食好习惯;每周四定期组织大扫除活动,根据包干教室进行大楼大扫除;定期开展“寝室文化节”活动,选取优秀寝室进行展示,让大家爱劳动、讲卫生,养成勤通风的习惯;组织学生实景拍摄的“争做文明学生、共建美好校园”小视频,提醒大家不在室内、楼道、厕所吸烟,随手关掉灯和空调,疫情期间出入公共场合要记得随时佩戴口罩等。通过学生现场演绎、一楼大厅滚动播放,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也提醒大家,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是校园文明的建设者,也是校园文明的受益者,鼓励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营造美好校园氛围。